【在花間閱讀】〈瘞旅文〉—流浪者對流浪者的悲憫

這篇是高中看古文觀止時看到的文章,想想也很多年了(不要算我年紀),今天剛好想起來,因為題材實在太……特殊了,畢竟一般人在路邊看到死人會去報警,而不是自己把他埋掉,對啦我知道時代不一樣,但以前應該也不會吧。

就因為這篇文章的特別,讓我決定請陽明先生來當本座森林的第二位嘉賓,簡單聊聊這篇文章。

這邊先介紹生冷字,瘞與意同音。為了不要跟藝人搞混,我在本篇中寫他的本名王守仁,陽明先生是他的尊稱。

hill gfa3ac6f10 640

這篇是王守仁於1509年(正德四年),也是他被貶到龍場驛(今貴州省修文縣)的第三年所寫。大意是這一年秋天他看到某位小官帶著兒子跟僕人來到龍場驛,這是個小地方,會來的人估計也跟他一樣不被重用。

中午時分有個老人死在山坡下,王守仁心想可能是那個小官,再過不久又有人說死了兩個人,旁邊有人在嘆氣,他猜是兒子;又有人過來說三個人都死了,王守仁聽到後非常難過,就找了家裡的童僕一起去把這群人收埋,寫了這篇文章。

果然年代不一樣,現在隨便把路邊的死人收埋是會觸法的。不過這不是重點,重點是王守仁收埋他們的原因。

龍場驛在現在的貴州,是個就算現在來看都超級偏僻的地方,現代還有飛機跟高鐵,明代什麼都沒有,只有陸路跟水路,從北京到貴州基本上只能走陸路,路上什麼事都有可能發生,舟車勞頓沒有適當休息而生病、到了當地水土不服上吐下瀉、倒楣一點遇到搶劫、再倒楣一點碰到一群野生動物看你白白胖胖適合下飯……

就把你跟你的家人用來打牙祭。古代長途旅行就是這麼危險,王守仁不但到了龍場驛,還待了三年,其實是很幸運的。來的路上他有沒有遇到凶險的事我們不得而知,但他走過一趟,知道這條路有多艱辛,他很幸運到了龍場驛,然而這位老兄跟他的家人就沒有了,他們辛苦的到了這裡,但沒活多久也逃不過。

——同為天涯淪落人,王守仁對這些人產生同情心,於是找童僕去收埋他們,寫了這篇文章。

他先自我介紹:「我是浙江餘姚的王守仁。跟你一樣都是從中原來的。」這是禮貌。

接下來跟三名死者說:「我不知道你是抱持著什麼心情來的,看到你的表情,肯定是心不甘情不願。如果你來到這裡只有五斗米俸祿,其實你可以拋下官位,跟你的家人一起耕作,也可以吃飽穿暖,為什麼要來龍場驛這個地方呢?」

現在公務體系有固定的薪水級距,哪個官職等就是那個金額,但明代不完全有,也就是說雖然有個規定,但皇帝想扣你多少就扣你多少,扣到你沒薪水也有可能。王守仁的想法是:「如果你為了一點點薪水就跋山涉水到這種小地方當個小官,那怎麼就不要當官了呢?」

不過都是跋山涉水到這個地方來當個小官,碰到同為天涯淪落人,多少心有戚戚焉,差別是王守仁活著寫了這篇文章;這名小官卻已經死了。站著說話不腰疼,這名小官到底為什麼要賺這麼微薄的薪俸,還冒著身家性命的危險來到貴州這種地方,或許是放不下考試的功名、也可能是沒有維生技能只能當官。

換言之,這名小官只能來到這裡當一個小官。如果他有選擇的機會,是不是就不會屈就在此呢?是有可能,但並不容易,明代的社會階層流動只能靠科舉升遷,這或許是他不得不為之。這名小官在明代壓抑、無從宣洩的社會環境下只是一個小小的受害者。

也不意外不少諷刺章回小說會以明代作為背景。

王守仁或許有點抱持倖存者偏差,但身處逆境時,有個情感依賴是可以理解的事,我跟陽明先生在此希望這名在異鄉死亡的小官脫離這種哀傷的循環。

以上。